一天中12个两小时的时段之一

有一种利用阳光来确定时间的装置,叫做日晷。日晷通常由铜指针和石盘组成。由铜制成的指针被称为“针”,它垂直穿过圆盘的中心,在太阳表中起着中性极的功能。因此,引脚也被称为“表”。被称为“斗面”的石盘放置在石台上,石台南高北低,使斗面与天球赤道平行。这样,斗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你的脸两边都有鳞片,有十二个小时的记数,丑、阴、毛、陈、巳、午、魏、申、酉、徐、海。顾严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汉以来。历法逐渐变密,所以一天分十二点,封面不知道是谁开始的,但一直到现今都没有废除.但是,它叫子夜,也就是今日所谓的子时也,这个歌舞升平是丑八怪,这个平旦是阴也,这个朝霞是毛也,这个食客是陈也,这个余光是第三个,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正午,日本人不是,这个支线是沈也,而日本人是酉。一天分为十二天,在这里可以看到。”

时间单位制的划分

日规

在古代,一天分为12个小时,用地支作为小时的名称,有一个古老的习惯名称。时间从午夜开始。北宋初,每时分为“早”和“正”两部分,十二时又分为二十四时,称为“时”。

(2)刻

西周之前,古人把整个昼夜分为100小时,在漏壶轴上刻100个方块。换算成先进计时单位,一刻钟等于14分24秒。

现今人们把一个小时分成四个季度,一个季度就是15分钟,非常接近这个。“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保存时间最长的计时制度。

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样,采用“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通过按标准测量太阳投影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用指南针测量的每个太阳的位置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小时的起源。隋唐时期,“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制”的结合,使中国古代的计时制度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传入中国,既采用12小时制,又采用24小时制。因为100刻制不能精确除以12小时,所以很难计算,已经改为96、108、120。直到清朝才正式将一昼夜定义为96小时,每个小时为8小时,分为上四小时和下四小时。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说“三时斩”,比如《西游记》第九回:“据说魏徵丞相在府中,夜观干象,只闻如宝,却是个穷差人,手里拿着玉帝的金诏,梦见三时斩泾河老龙”下午三时,也就是从十五分钟到中午十二点,正是古代重罪犯们要这时,手术被要求斩首。按照阴阳家的说法,此刻太阳最强,死后阴气马上消散。最十恶不赦的罪犯被斩首后,“连鬼都不会做”以示严惩。如果罪行轻,可以中午砍,做成鬼。所以,“中午三点,梦见砍泾河老龙”说明老龙犯罪极其严重。

(3)其他时间单位

代表时间的名字也有很多,都有一定的时间长度。103010:“我想了一整天,但还不如一瞬间学到的。”你知道这里的“时刻”有多久了?毛泽东的《荀子劝学》写道:“38年过去了,轻轻一弹手指。”“弹指”有多长?佛教说一天一夜有30分钟,一分钟有20分钟,一分钟有20个手指,一分钟有20个瞬间,一分钟有20分钟。

换算成现今的时间单位,它们的时间长度是:一瞬间=2880秒;一次推进=144秒;一次轻弹=7.2秒;力矩=0.36秒;O

年是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相关的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通常来说,一年的长度是指太阳沿着天球上的黄道从某个标点符号到同一个标点符号的时间间隔。在先进公历中,正常年份有365天(含52周1天),闰年有366天(含52周2天)。

它是日历中的时间单位。传统上,月亮相位变化的周期被认为是一个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天。通过对出土文物牧夫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已经根据月相来计算天数了。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有12个月,农历闰年有13个月,多出来的一个月叫闰月。

一天是测量行星自转的时间表。

位,俗称为天。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秒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文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用min表示。一小时通常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常用“h”表示。

在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特征后,人们发明了摆钟。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的时间大约是1秒。

时间单位制的划分

摆钟

十九世纪末,将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作为1秒(s),称作世界时秒。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存在着不规则变化,并有长期减慢的趋势,使得世界时秒逐年变化,不能保持恒定。因此,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只能达到一亿分之一秒。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原子秒定义取代历书时秒定义。即将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之间跃迁相对应辐射周期的9192631770倍所持续的时间定义为1秒。